高敏感者不能只读文学小说
发布时间:2025-10-03 20:33:37
高敏感者不能只读文学小说
·\n情感丰盛的人,需要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广泛摄入呈现世界规则的作品,以便稀释掉无法驾驭的情感浓度,用实用主义框架保护自己。然而,他们往往更容易被文学小说吸引,类似蜂鸟追逐花蜜,天然的磁场。如果我重新养育一遍小时候的自己,我不会一开始就给她读文学,哪怕是名著经典,而是会给她看极简版的科学实验,把心理学常识编成小故事,带她认识植被和气象表现,学习逻辑和外语,做很多户外运动。越是体格健硕的人越不容易被情绪束缚。\n·\n文学小说实在太热烈了,敏锐细腻的人尤其能体会。它曾带给我极致的情感体验,让我误以为像大摆钟那样时而高涨、时而低至谷底的情感体验就是日常。善良温和的人在我眼里很无趣。似乎爱情就该受苦和殉情;亲子关系就是用来打破的;落魄女主会在雨中像小狗一样被男人捡走。尚未发展出稳健内核的我不明白,小说里对美和浪漫的极致呈现需要现实来中和,否则就像是用蛋糕和薯片代替主食。\n·\n九十年代的台湾偶像剧喜欢塑造平民女主,方便观众带入主角,这很危险。当女孩子们习惯带入主角,习惯性地觉得“我很特别”,就相当于把人群与自己隔开,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当悲伤的事情发生,她也误以为只有自己在受伤。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痛苦和困境,同一时刻,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都有千千万万人同样经历着。失恋、出走、叛逆、落榜、霸凌、歧视,每一种都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这些困境只是发生在人生特定阶段的随机事件,过去了就好了。\n·\n“我不是唯一受苦的人”,\n是会让痛苦失去力量的咒语。\n·\n人会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式处理一切。只读文学小说会导致戏剧化的言行举止成为类似肌肉记忆一样的存在。人们开始夸张和浮想,内心编织一场大戏,一味模仿电视剧和小说里的画面,但凡和人有几句争执,就撂下狠话,转身离开。殊不知电视剧里人物转身离开是为了走出镜头画面,是一种纯粹为更换场景而设计的技巧。在现实生活里这样干是很傻的。\n·\n我们生长于飞速发展的年代,父辈们从饥荒和贫寒中走来,在认识到存在主义危机之前就遇到到了危机,面对高敏感孩子的情感需求束手无策。认为孩子们泡在蜜罐里长大,应该知足。所以孩子们看小说看电影,试图弥补情感的空缺,不分好坏地将肥皂剧和言情小说的逻辑照搬到生活里来。运气好的,成长过程中没遇到很坏的人,有机会慢慢变成人格和经济双重独立的成年人;运气不好的,像房思琪那样被虎视眈眈的恶魔盯上,榨干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