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大中文系后,我与文学渐行渐远了
发布时间:2025-10-04 01:29:19
进入北大中文系后,我与文学渐行渐远了
一段评论区的对话引起的感触。\n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进入中文系就是进入了一个文学的圣殿。如果把“文学”理解为文学作品、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总和,那么的确可以这么说。\n但如果按照普遍的理解,把文学限定为文学作品的话,进入中文系后,实际上我与文学是渐行渐远的。有不少同学在中文系消磨了对文学的热情,也是这一状况的结果。\n每个想读中文系的人,心中肯定是怀着对文学的一腔热爱的。但实际上,阅读文学原著只是中文系学习的一小部分。文学史、文学理论都同样重要,且可能更重要。\n中文系的研究范围已经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你不研究文学也可以交出一篇合格的论文。比如我毕业那年我们所四个毕业生的论文主题分别是经学、戏剧、电影和语言教育,“含文学量”非常低。\n“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句话已经耳熟能详,但同样成立的是:“中文系不培养对文学的感受力。”如果这样说稍嫌武断,至少也是很少培养。\n比起对文学的感受力,理性分析的能力所及更加重要。这就是理论。\n文学理论已经成为了超脱于文本而独立存在的概念机器,即使没有文本内容作为原材料,也可以自动运转,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概念或思想产品。然而我已经很难把这些东西称为“知识”。\n我记得在我还是一个对文学怀有憧憬的非中文系学生时,我还在课余读了很多文学作品。那是一种自由的阅读行为。\n但进入中文系后,特别是进入学术研究的门径后,我开始从事批判理论的研究,从此文学就离我远去了。\n即使后来我给我的研究增加了一个戏剧的维度,也不过是阅读我研究范围内的剧作家,读完作品后,就转去处理浩如烟海的理论阐发。\n没有时间看“杂书”,即使有时间,也会想着,再读本理论吧。\n这是必然。主观感受不算严谨的研究,甚至感受都要找到文学史或理论的依据。文学研究的对象也越来越深地和历史、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挂钩。其实我支持这种倾向,但必须承认,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学本身的让位。\n于是,对文本的分析取代了文本自身。我常常为本雅明、罗兰·巴特或詹姆逊对文本做出的创造性分析拍案叫绝,与此同时毫不在意原文本到底是什么样。\n最后,文学被遗忘在了角落。文学爱好者变成了文学理论爱好者。剧终。\n说到底,热爱文学,未必要读中文系。\n \n#中文系 #北大中文系 #文学的意义 #中文系学习 #中文系的日常